http://www.scol.com.cn(2023-4-10 8:49:52) 编辑:盛飞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更加系统、长远、明确的部署和要求,赋予了区域协调发展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新的内涵和意蕴。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为指引,更加精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逻辑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蕴含着内在的协调要义。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这就要求立足系统观和全局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就要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动发展成果由各区域人民共同享有。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注重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形态。这就要求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开放思维,在优化对内协调发展的同时,加强与外部区域的协调发展,构建区域对外开放新格局。 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区域协调是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其目标方向是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推进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从而形成统一大市场。中国超大规模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发挥,需要在统一大市场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这需要不同地区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不断深化区域分工协作。二是推进生产要素的高效集聚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生产要素的流动是寻求要素报酬最大化的过程,也是不断挖掘各区域比较优势的过程,是不断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过程,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三是推动区域间的平衡发展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目前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制约,因而区域协调发展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兼顾公平和效率,实现各区域间的平衡发展。 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存在次级城市断层现象。成渝双核集聚发展产生巨大“虹吸效应”,城市群内部次级城市发育不足,“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空间结构明显,城市空间结构体系不协调。二是城乡差距仍较大、公共服务不均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城镇和大农村交织,地区、城乡、人群间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差距还比较大。三是产业协同水平有待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势产业大类重叠度高,产业分工协调度不高。四是生态共建共保联治机制尚不健全。川渝之间环境管理协调联动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和“区域鸿沟”。五是内外双向协同开放水平有待提升。从内部协调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内阻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行政壁垒仍未完全打破。从外部协调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城市群基于市场、产业、要素等关联而自发产生经贸联系和优势互补的协调发展水平不高。 因而,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应聚焦以下几点—— 优化空间结构治理,提升人口承载能力。聚焦“双城、双圈、两翼、多面”,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双城”即着眼现代化,优化重庆主城和成都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双城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引领带动双城经济圈发展。“双圈”即围绕重庆主城和成都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两翼”即依托资源禀赋、人员往来、产业联系等优势,强化区域中心城市互动和毗邻地区协同,鼓励成渝主轴节点城市融合发展,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发展,川南渝西融合发展,推动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北翼振兴和南翼跨越。“多面”即分类指导、科学施策,优化城市规模结构和功能布局,分类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促进不同类型城市协调发展。 聚力缩小发展差距,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一是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建立满足常住人口需求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及动态调整机制,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的良性机制。二是共建共享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资源。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共建。鼓励川渝重点高校在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支点城市布局教学基地和创新载体。共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推动跨区域治理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联动机制。 推动产业优势互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一是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际,优化先进制造业的要素配置和区域布局。二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共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三是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联合打造“成渝服务”区域品牌。探索成渝金融服务一体化和同城化试点。四是共同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打造成渝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五是深入推进协同创新。探索构建区域一体化科技创新制度框架,共同推进创新生态环境营造。 推进生态共建共治,促进人与自然共生。一是推动生态共建共保共治。共同构建以长江、嘉陵江等为主体,其他支流、湖泊、水库、渠系为支撑的绿色生态廊道。加强流域上下游水资源的统一治理和联合调度。建立污染天气应急管理联动机制,严格落实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推进毗邻地区高污染行业、重点污染源的联合整治。二是共同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以优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探索共建“双碳”示范区新路径,引导制造企业实施全要素、全流程的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打造“成渝氢走廊”“成渝绿电走廊”等世界级绿色产业集群。共建西部环境资源交易中心,普及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强化外部协同互动,增强开放发展能力。一是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深化西部省区市协作,合力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二是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突出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双核引领作用,打造国际门户枢纽。三是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强化与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在产业分工、高质量要素流动、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互动,在产业梯度转移、协同配套、协同攻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展开合作。四是对接引领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跨境贸易便利化,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