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ol.com.cn(2024-3-12 8:45:39) 编辑:盛飞
——专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院长叶小钢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24 一座城市要展现发展活力,文化软实力就要与经济科技规模相匹配 中国故事承载着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赋予中国故事精神与灵魂,艺术作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立场决定一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创作者要把立足点放置在弘扬中国音乐、传承中华文化、传播正能量上来 艺术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将中国故事和中华文化与艺术合而为一,形成能够浸润心灵的艺术作品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这座年轻的城市北部,一所更加年轻的音乐学院正迎来一个个鼓舞人心的时间节点,为城市文化装点亮色:2023年11月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两周年庆音乐会在深圳音乐厅隆重举行;今夏,学院的首届研究生即将毕业…… 自2021年4月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以来,叶小钢一直为学院事务奔忙。在院长身份之外,他还身兼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等职务,音乐创作也不断出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叶小钢便因出色的作曲才华为人熟知。40多年来,他始终保持高产,谱写了众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其中涉及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长期任教于音乐学院,他在音乐教育、音乐活动策划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1月25日,叶小钢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接受四川日报全媒体“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记者专访。他表示,艺术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艺术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将中国故事和中华文化与艺术合而为一,形成能够浸润心灵的艺术作品。 永远走在路上,创新永不停歇 叶小钢走上音乐之路,几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他的父亲叶纯之是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曾任香港音乐专科学校校长,为大量话剧、电影负责过作曲和配乐;母亲年轻时曾学习声乐,艺术鉴赏力很好,叶小钢小时候,她就常在家中播放肖邦钢琴练习曲唱片。 叶小钢4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弹钢琴,1978年,叶小钢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作曲家杜鸣心。凭借《中国之诗》《老人故事》《八匹马》《地平线》等作品,叶小钢渐露锋芒。1987年,他获得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奖学金赴美留学,直至1994年返回中央音乐学院。几十年来,叶小钢身兼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等身份,逐渐成为中国当代音乐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叶小钢的创作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剧、影视音乐等体裁,年轻时候的《中国之诗》《地平线》,中年时期的《冬》《大地之歌》,近年的《鲁迅》《草原之歌》,以及歌剧《牡丹亭》、芭蕾舞剧《红楼梦》等,都是各个阶段他自认为重要,或者比较喜爱、满意的作品。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郎朗演奏的《星光》,也出自叶小钢之手。按张艺谋导演的要求,乐曲要表现中国的“温暖、大气、包容、美丽,以及凛然不可侵犯之庄严”等诸多要义。“我花了一个下午写了个3分钟的主题。该曲原定5分钟,结果送去没多久,张艺谋导演打来电话问‘能否变成8分钟’。”后来,《星光》屡屡在国内外演出,备受听众喜爱。 “我觉得应该永远走在路上,创新永不停歇。”叶小钢表示。 2002年,叶小钢倡导创立“北京现代音乐节”。如今,这一音乐节已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音乐节,成为中国现代音乐面向世界的品牌。而在卸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后,他又于2021年4月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院长。 “一座城市要展现发展活力,文化软实力就要与经济科技规模相匹配。从纽约、旧金山湾区,到京津冀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流的高校和专业院校赋能文化成为当地核心竞争力之一。”他表示,希望借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办校机制,在音乐上为深圳、为大湾区、为中国“做一点事”。 谱写中国音乐,弘扬中华文化 在叶小钢看来,中国故事承载着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赋予中国故事精神与灵魂,艺术作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将中国故事和中华文化与艺术合而为一,形成能够浸润心灵的艺术作品。”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叶小钢写了不少。 例如,《大地之歌》描述的是唐代文化;《敦煌》以丝绸之路悠久的历史文化为灵感,将中国元素与西方技巧相融合;《长城》从嘉峪关一直写到老龙头,从历史上修建长城一直写到今天,详细地描绘了长城文化的历史传承。“在这里面,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地理边界和具有防御功能的建筑,更是一种文化上的‘长城’,是从古至今绵延不断的文化血脉。” 四川是叶小钢的“福地”,“很多写关于四川的题材都获得了成功”。“成都平原十分精致,从远古遗迹到近世人文,从烟远山峦到浅滩激流,从醇酒到美食,难怪有‘老不出川’一说,在那儿太‘巴适’。”创作《四川音画》中《峨眉》一曲时,叶小钢虽然内心非常激动,但最后呈现的音乐却很沉静,“我入世的方式是很积极的,但我内心追求的是一种平静、平和,在喧嚣的世界中与世无争,我希望把这种状态体现在我的音乐里。” “当代音乐要讲好中国故事,立场和方法很重要,但我觉得立场问题是最重要的。”叶小钢说,立场决定一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创作者要把立足点放置在弘扬中国音乐、传承中华文化、传播正能量上来。 开启海外巡演,讲述中国故事 尽管创作植根于中国大地,叶小钢“走出去”的步伐却从未停歇:1987年赴美留学,1996年签约德国朔特音乐出版社,成为其成立250余年来签约的第一位中国作曲家,叶小钢的音乐会在世界各地持续上演…… 叶小钢一直认为,音乐讲究技术,没有技术就没有艺术,他的技术在留美学习过程中得到了不少进步。同时,汲取不同层面的理念与技术方式,让他的音乐有了多方面原创能力,在交响乐、室内乐、影视音乐、舞台音乐、音乐作曲教学等方面也能应付自如。 2013年9月22日,由教育部、国务院新闻办、中国文联、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等联合主办的叶小钢“中国故事——大地之歌”音乐会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盛大上演。在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由美国主流交响乐团担纲的中国主流作曲家个人作品音乐会上,叶小钢以西方交响乐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向世界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此后,叶小钢的音乐会在世界各地持续上演。一次在德国的演出结束后,观众掌声经久不息,他只能将首席指挥拉走,否则不知谢幕要延续多长时间。 “中国故事”上演的音乐作品,大部分来自叶小钢的个人体验。为什么外国观众如此着迷?“在人类所有艺术形式中,音乐最能直达人心。”叶小钢思考后觉得,虽然以中国当代音乐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但表达的情感却是全世界共通的。 《青芒果香》就是一首非常个人化的作品,在叶小钢眼中,它“极为敏感地表现了内心的细致,虚拟时间色彩的空间对比,对大自然赐予的沁人肺腑的芬芳感恩与悱恻心境”。而在国外演出时,其对南方自然环境的描绘,很容易与环保话题联系起来,对当下社会发展具有警示性,从而引起观众共鸣。 叶小钢说,自己没有那么大的雄心,要“代表中国音乐走出去”,“中国音乐的呈现方式是多样化的,我只代表个体,换句话说就是将自己的作品呈现在世界舞台上。”不过在他看来,只要有足够的艺术水平,牢牢掌握音乐的各种题材、形式,将中国故事和中华文化进行相应的融合,深入挖掘人类共通的情感,不断实践创新,“走出去”其实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未来,叶小钢将继续以音乐为媒,把中国故事远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对话 只有浸入民族音乐的精髓,才可能发展出新的音乐样态 让音乐在南方再度崛起 记者:我们今天所在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自正式招生至今只有两年半时间。您曾经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为何选择到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担任这所年轻的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 叶小钢:第一是深圳方面的盛情邀请;第二呢,我是广东人,所以在我学术生涯最后的阶段能够为广东做一点事情,我是比较情愿的。能够到大湾区来,回到我的“母语系统”,内心深处也很认同。中国很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是广东人,比如说冼星海、马思聪等。所以我作为这一届音协主席,能够到广东来工作一段时间,对我的创作会有好处。 当然,深圳的音乐文化基础或者说氛围,相对来说薄弱一些,这对我也是一个新的挑战。事实上,我目前也正在为深圳、为大湾区的音乐文化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 记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与国内外知名音乐院校相比,它在教学、育人方面有哪些特色亮点?您希望培养怎样的音乐人才? 叶小钢:比较笼统地说,就是希望为今后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培养一些接班人,同时通过培养他们,也为整个社会的文化艺术氛围以及国民素质的进一步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见得都会从事音乐工作,尤其是非常专业的音乐工作,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为大湾区培养了很多音乐艺术人才,我相信这对社会的发展是有益处的。 说到不同,可能它的机制相对来说是比较新的。我们音乐学院在学术上遵循学校本部的一些规范或者说习惯,沿着他们的学术系统在运作。我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了几十年,也想看看在这样一个新的机制下,能不能闯出一条新路。对我来说,进行两所院校、两套机制之间的工作交接、对比,对学术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寻求新的学术侧重点,都是有好处的。 记者:其实这两年,您不仅担任院长,还在广州、深圳等地创办了工作室、艺术创作中心,参与了大量音乐文化活动。您觉得音乐和一座城市、一片地域的文化建设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叶小钢:其实广东的音乐氛围还是很浓厚的,有很多百姓热衷的、熟悉的,相对来说比较民间、比较接地气的音乐。如果在办学校的时候,能够把音乐的氛围、音乐的水平,尤其专业音乐家的水平加以提升,我相信对这个地域、这个地区是有益的。 一个地方有一所音乐学院,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就跟四川有四川音乐学院、上海有上海音乐学院一样。上海这座城市如果没有上音,它的音乐文化水平以及人们的音乐鉴赏力可能就不会提高得那么快,上海可能就不会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镇。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也能够成为中国音乐的一片热土,让音乐在南方再度崛起。 站在经典的肩膀上创新 记者:作为一名作曲家,多年来您谱写了大量讲述中国故事、富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还在世界各地举办了很多场“中国故事”专场音乐会。在您的创作中,中国元素和西方表达是如何有机结合的?一件作品,怎么才能打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 叶小钢:在创作中,我通常以交响乐的手法,或者说西方音乐的表述方法为主要艺术手段。我相信这么多年以来,在采用国外观众听得懂的方式和他们所习惯的形式来讲述中国故事这方面,我有一定的优势。因为我从小就学习西方音乐,同时,我又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我是广东人,对广东音乐相对来说比较熟悉;我在上海长大,对江南一带的音乐也比较熟悉;同时我又在北京工作了几十年,所以对京津冀这一块也比较熟悉;最近这些年我经常到四川,所以对中国西南地区一些语言习惯、音乐的表达习惯也开始熟悉起来。这样一种“博采众长”,让我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所以我创作的成功率相对来说比较高一些,形成了一些艺术上独到的风格。 记者: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受到高度重视,您也在不同场合强调音乐创作中的中国风、中国味、中国情。在您的创作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体是如何实现的? 叶小钢:中国有很多传统音乐,比方说江南的调、广东的调、四川的调、北方的调,创造性转化应该怎么做呢?我写了很多广东题材的音乐,旋律都是出自广东当地的一些民谣、民歌,然后用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去转化。我没有用原来的民族乐队,而是用管弦乐的语言,赋予传统音乐新的表述方式。 如何创新性发展呢?在传统的基础上,我又加入了自己的东西。我写过《广东音乐组曲》,把原来的民族乐队变成管弦乐队,调还是那些调,但赋予了新的创作手法、新的和声方法。我写过《岭南组曲》,标题是广东的,音乐也是广东的,但是加入了更多我自己的东西,在传统基础上有一些新的表述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性发展吧。 记者:在您看来,我们要通过音乐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锤炼哪些能力? 叶小钢:我觉得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就是对古今中外经典乐的熟悉。只有站在经典的肩膀上,才可能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果基础很薄弱,所谓的“发展”就是空中楼阁。有一些没有多少经验,或者没有多少技术积累的创作者,他们做出来的作品就不那么有说服力。你连说服力都没有,怎么谈得上感动人呢?只有真正地浸入民族音乐的精髓,才有可能创新性地发展出一些新的音乐样态。 艺术家要不断自我革命 记者:最近这些年您经常来四川,成功创作了不少四川题材音乐作品。在您看来,四川的音乐创作有哪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创作者可以如何加以利用? 叶小钢:四川的民间音乐尤其是四川的地貌、人文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四川的人文历史非常绵长,比如说李白、杜甫、陆游都在那里待过很长的时间,创作了无数的诗篇。以李白、杜甫为主题的音乐我写了很多,比如《少陵草堂》,最近正在写关于陆游的。 关于杜甫,以前是不敢碰的,因为他的内心比较宏伟,忧国忧民的情愫很多,情怀也很多。他的知识分子的博大胸怀,从诗歌中显而易见,同时他的文字又非常讲究。所以杜甫比较厚重,创作者没有一定的积累,包括年龄的积累、社会经验的积累,我觉得写不好。我40多岁就开始写李白,写王维、孟浩然,但杜甫是五六十岁才开始写的。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化巨人,他们博大的胸怀、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要有些积累才能真正感悟到。我觉得积累很重要,成功是靠积累、靠经验、靠你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以及更加深刻的理解。 记者:最近几年,成都提出加快建设“三城三都”,其中之一就是“音乐之都”。您觉得打造“音乐之都”还需要加强哪些工作? 叶小钢:打造“音乐之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久坚持下去,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要不停地推进。硬件方面,最近成都交响乐团启用了新的音乐厅,它的音响的专业程度非常出众。从软件角度来说,我觉得四川需要培养更多的音乐人、音乐家,培养更多的艺术团体,对艺术团体有更多的扶持。这恐怕才是我们更要做的,也是最立竿见影、最能够取得一定成效的。 而且对具体事务的操盘,比如说举行一个音乐节、一个大型的艺术活动或者展演,要有具体的步骤,要有人才的投入、资金的投入、硬件的投入,以及社会整体氛围的鼓励,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四川的音乐生态中,流行音乐的氛围比较浓厚,有不少全国知名的乐队、歌手,川籍音乐人多年来在电视选秀节目、音乐综艺节目中也表现不俗。对四川流行音乐以及相关配套的发展,您有何建议? 叶小钢:我觉得对于流行音乐的表演家、演奏家、创作者,更重要的是推出新的作品。流行音乐靠什么?靠创新啊!世界上很多很有名的流行音乐家,他们风靡一时还是因为创新性,包括观念的更新、对社会发展和艺术潮流的敏感度,以及他们团队自身的技术、判断力的成熟度。如果一个流行音乐家老是躺在过去的一首歌上,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到哪儿都唱同一首歌,虽然也挣了不少的钱,但这对于音乐的发展没有用。 我自己就一直在学习,不断推出作品。我觉得一个艺术家作品长盛不衰、持续引领潮流的秘诀,就是要不断自我革命、自我更新。 人物简介 叶小钢 1955年出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院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2014年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主要作品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剧、影视音乐等体裁,代表作有《地平线》《最后的乐园》《大地之歌》《羊卓雍错》等,以及现代舞剧《深圳故事》、芭蕾舞剧《红楼梦》,影视音乐《玉观音》《大国崛起》等,其作品被世界各地众多知名乐团广泛演出。同时,策划并完成了许多国内外重大音乐季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 记者手记 “此生与音乐为伍,生命之旅已善” 叶小钢先生自称已进入“学术生涯的最后阶段”,然而在采访中,我们却很难将他与“68岁”这个年龄联系起来。 他的日程表排得很满,连这次采访都被安排在中午12点。就拿跟四川相关的活动来说吧,2023年10月,他到成都参与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各项活动;12月底,再次前往蓉城,受聘成为四川爱乐乐团艺术总监;今年2月25日,其作品音乐会“一览千年”在成都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交响组曲《一览千年》首次亮相,展现了成都及四川地区的独特历史、人文和艺术风貌。事实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院长等都是重要职务,足以让他在全国乃至全球四处奔忙。 如果说,这些教育行政、艺术展演、活动策划等工作,展现出了叶小钢先生“动”的一面,那么,他凭借数量、质量“双高”的作品呈现出的丰富乐思,则透露着“静”的另一面,这一面显然独属艺术家自我。“一个在国际上得到认可的作曲家,一定是对于自己的本土语言文化有着深沉的爱和融入血液的了解。”他用音乐书写自己热爱的中国,从藏地写到岭南,从岭南写到江南,从江南写到巴蜀……在创作中,他以中国作曲家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推动文化发展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2021年,叶小钢先生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文字作品集《素手烹茶》,以随笔的方式将人生经历、创作故事、艺术感悟,以及国内外的游历、演出等娓娓道来。他在书中写道:“此生与音乐为伍,生命之旅已善。”相信在未来,他将继续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形成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音乐元素,以更丰富的乐思带来更多艺术佳作。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 策 划 李 鹏 统 筹 姜 明 赵晓梦 本版撰文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本版摄影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 潇 |